[回到首页] 欢迎来到消防百事通 消防产品  |  APP下载  |  消防工程群  |   手机站    公众号
  • 资讯
  • 问答
  • 文库
0 我要加群
我要投稿
我为什么质疑湿毛巾?
2021-02-20 14:24:24浏览量:1074
[加微信:fire114119,邀请你加入消防百事通交流群!]

大家好。

关于湿毛巾辅助火场逃生的宣传,大概已经有几十年了吧?!它是这么说的,说“遭遇火灾时,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,弯腰低姿迅速逃离火场”。如今,这种认识已经深入人心,就连七八岁的孩子可能都知道。但我越来越觉得,这可能是个错觉,是个谎言,甚至是个害人的陷阱!

为什么这么说呢?

首先,我在调查一些火灾的时候就发现,有些人死在了卫生间里。他们有的赤身裸体,有的穿着睡衣;有的倒在地面,有的靠着墙体,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,那就是本打算去找湿毛巾,但他们却失败了。火灭了,水龙头还在哗哗地流着水,但人已经死了,这场景看着就让人心痛。这是调查的实证证明了遭遇火灾时去寻找湿毛巾会有多可怕。

其次,大家都知道,湿毛巾过滤火灾烟气时,它只能过滤掉那些大一点的烟尘碳粒,它不能过滤掉那些极小的碳粒,更不能过滤掉那些不溶于水的有毒气体,比如CO。然而,在火灾烟气中,CO恰恰是主要杀手。这说明什么?这说明,在烟气浓度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,不管你捂不捂湿毛巾,只要你呼吸,同样会致命。

第三,理论上讲,用湿毛巾捂口鼻,的确会保护住一部分脆弱的皮肤,给人一种暂时的舒适感,这有利于逃生。然而,火灾热烟气温度从远端的几十度到接近火焰时的几百度,通常都是人体所不能承受的。也就是说,光捂住口鼻还远远不够,脆弱的眼睛受不了,裸露的手掌、暴露的胳膊等等都受不了。以一小块湿毛巾捂住口鼻就能获得全身的安全和舒适,这显然不大靠谱。

第四,大家都知道,火灾具有突发性,发现火灾又往往具有滞后性。很多现实情况是,当被困者发现火灾时,火势就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,这时,留给被困者的时间是以秒来计。在这个时候,如果被困者的第一念头就是借助湿毛巾逃生,那么他就需要赶快跑到卫生间去制取湿毛巾。很显然,谁也不可能攥着一块湿毛巾睡觉,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。去卫生间制取湿毛巾显然需要时间,恰恰是这个时间,很可能让被困者失去本来能够逃离危险的唯一机会。再者,在制取湿毛巾的过程中,如果被困者缺乏躲火避烟意识,可能还没来得及把湿毛巾拿到手,有毒烟气就已经要了他的命。很多人死在卫生间,印证的就是这个道理。

第五,看媒体采访,有些幸存者声称他是利用湿毛巾成功逃生的,媒体便把这称作是“教科书式”的成功。仔细一想就会发现,那些成功逃出来的,最大的功劳很可能并不在湿毛巾,也就是说,即使没有湿毛巾,他同样能够活下来。很简单,死人不会说话,如果那些采访者果真能够去采访一下那些死人、采访一下那些被湿毛巾害死的人,我们就一定会得到不一样的认知。幸存者无意欺骗,而人们却在想当然,这可能是我们一直被蒙在鼓里的真正原因。

基于以上五点,我们就会发现,通常宣传所说的,“遭遇火灾时,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,弯腰低姿迅速逃离火场”,这种说法的确有些不科学、不严谨。

我们承认,湿毛巾捂口鼻确实能带来一些好处,但这种宣传显然忽视了策略前提,忽视了逃不逃、怎么逃的前提;忽略了时间成本,没考虑制取湿毛巾可能错过逃生时机;忽视了严格考证,没考虑到湿毛巾根本无法阻挡有毒烟气的呼入。一直以来,科研院所也好、专业的消防救援机构也好、广大媒体也好,我们还没有发现有任何一个机构的任何一个人,用湿毛巾捂口鼻能够从真实的火场中跑出来,这样的验证性案例迄今为止一个也没有,这说明什么,这说明湿毛巾也许只能停留在想象中和传说中。

我质疑湿毛巾的这种宣传,有人就问,既然你说这不行,那你说咋行?!

我的意见主要有两点:

第一、火场逃生,躲火避烟才是关键。不论什么火,不论哪种情形,只有成功躲火避烟才是最佳方案。所以,在很多时候,不逃反而比逃更安全,所以有人建议把“火场逃生”改为“火场求生”,我认为这是科学的。躲火避烟有很多技巧,比如关门堵烟,比如开窗排烟,比如趴在地上呼吸等等,都很管用,但火场错综复杂,火灾瞬息万变,我们的确很难一句两句说清楚。如果火场逃生果真像一块湿毛巾这么简单,那也就没有古老的“水火无情”之说了。

第二、安个报警,提早预警非常重要。火灾发生时,烟气受热作用向上升腾,如果恰好有个感烟报警器在那里,它就会动作响应、发出警报,这样,我们就赢得了宝贵的求生时间。一个报警器不贵,便宜的几十块钱,贵一点的、带摄像头的、智能的那种也就200左右,只用电池,不用接线,带内置卡,可以实现远程手机报警,这在关键时刻确实救命。

最后,提醒大家一下,千万别再盲目地相信湿毛巾了,也千万别再简单地宣传湿毛巾了。如果以后到学校或者到哪里去宣讲,就讲躲火避烟;如果以后到哪里去搞演练,可以拉开一条高低起伏的、长长的布单子,来模拟火场烟气层的高低起伏,让参演者在头部不触碰布单子的情况下以最快速度逃出,这更直观、更科学、更实用、更能救命。

好了,希望大家能把我的观点转出去,希望人们不再受到的误导,希望大家都能平平安安!谢谢大家!

禅哥简介:禅茶诗书,河北围场人,1998年毕业于河北建筑工程学院,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在职工程硕士学位,曾任武警学院外聘教官,现为全国火灾调查技术学术工作委员会委员、全国消防科普专家、火灾调查专家、海南省安全生产专家库专家。

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消防百事通系信息发布平台,消防百事通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
0
条评论
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评论
评论

联系方式 | 加入消防百事通 | 关于消防百事通 | 网站地图

消防知识、消防器材、消防技术、消防法规的学习交流中心 --消防百事通--一起来关注 www.fire114.cn

© 2021 消防百事通 苏ICP备19006513号-1

苏公网安备 32099502000190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