消防从2018年转隶以来一直还没有尘埃落地,建审划归住建了,还有人说监督与火调也要划出,这种职能部门的调整也很正常,但希望通过这样的调整就可以更好的开展工作,或者工作就可以做的更好,那我们就想的太简单了,社会治理的思路才是关键,而不是这个活谁来做,山雨欲来风满楼啊。我给大家简单粗暴从三个方面正反面分析一下,供大家茶余饭后吐嘈之用。

动力来源
1、来自内部的纸里包不住火,来自消防监督管理的人力与能力不足是天然缺限,不可能无限增加,但火灾风险是随着城市的发展在不断增加的,这个不从思路上调整无解。
目前我们社会上的消防监督员只有2万人左右,面对1.46亿市场主体,人力不足用“双随机,一公开”也是没有什么用处的,执法人力与能力的不足是事实,在方法上下功夫解决不了根上的问题,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监督员,也要是遵守1万小时定律的,我们的消防监督员能做到这一点吗?在经济发达地区,消防监督部门已经苦于这样的方式太久了,正如:我国2006年1月1日停收农业税就是浙江先提出来了,因为收税的综合成本,比收上来的税还要高,不合算啊,现在这样的消防监督执法也是不合算,投入产出不成正比,来自发达地区的消防力量会讲话,因为他们的压力最大。
2、社会单位消防安全意识的不断觉醒
外资企业,新成立的合资企业,从全球带来了新的消防安全管理思想,消防安全是社会单位自己的事,政府只是监督与指导,但监督是底线,指导是要有高度的,如:FM认证,很多外企业,在我们国内消防验收后还要再一次做消防安全评估,努力找到不足,这是他们的经济方式与消防态度,消防安全已经成为他们开展正常经济活动的必要条件,没有FM认证就没有办法从事商业活动,FM这是民间组织他们的要求更全面,更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,这些企业的消防管理思想也会慢慢影响着我们的监管思维。
3、科技公司的力量也在不停突破现有的管理体系。
科技公司作为一种新生代的力量,没有历史包袱,他们为了能进一步融入消防产业,有动力也希望这个产业发展地更好,这样他们才会有一个全国统一的市场,他们在技术上与思想上都有能力与动力推动这个事情。
阻力来源
1、执法者及其附着在日常监督的权力思维体系。
当然权力是一个好东东,可以避免惩罚,让这些权力所有者放弃他们是不会开心的,自己砍自己的胳膊要勇气的,更需要一个理由,还有就是自己要砍,这个体系之上的体系也要更高的放弃才可以,这是一种气魄,从《大臣》这个电影我们可以看出来,权力是要自我膨胀的,消防体系三十多年的权力生长所形成的权力体系是很庞大的。要解决这个问题,没有一把快刀是很难斩断这个乱麻的。
2、社会单位“青天大老爷”的弱势思维,不敢主动要求,传统的统治者这是美德,对于社会自我发展是缺点。
我们5000年来一直是被官儿管着,社会单位从本质上是以自身的社会经营为目标的,消防这点事,是一个大事,但是外面的事,与自己没什么关系,天然就是屏蔽,这是中国人的户内生活高于户外生活思想形成的历史惯性,又因为自身对消防安全理解不足,通常认为不罚款就是合格,这也反应我们社会面对消防的综合理解不足,这让单位都把力量花在不被罚款上来了,真正认真做事的技术服务机构,也会被带上节奏,形成一个上中下权力与利益共同体,我们要想断时间改变这个观念比较难,有些社会单位自己都不愿意,习惯跪着了,站起来有点茫然,就想民国初期,给女人放脚吧,山西有的地方人们集体筹钱交罚款还是要裹小脚,听起来是不是不可思议啊,这就是文化的惯性。
3、传统科技公司在数据层守住最后一道防线。
早期从事消防信息息化的企业,他们是软件与数据的收益者,在没有明确的再收益模式的情况下,他们对改革在技术上是会有天然的阻力的,改革是一个政治工作,技术还有这样的能力吗?看看过去我们的几个网就知道了,公安网,指挥调度网,政务网等,过去开发的30多款应用软件,基本上没有几个数据是互通的,想想我们的管理对象是社会单位,但是我们的管理工具内部都不通,这就是部门权力通过技术手段进一步加强了。
综上
首先,执法人及其相关的权力体系要能认识到这一模式不能满足社会需要,回归到执法为公,执政为民的道路上来,必尽我们还是专政体系,还要靠自我修练,作为民主党派,也提过社情民意,已被民盟中央采用,相信一定有更多的同仁会给我们这个国家治理提供更加深刻的建议,改革一直在路上,进步那有那么轻松,至于什么技术,什么工具,都是战术问题,我们的消防改革是走什么路线,是群众路线,还是什么别的路线,这是战略问题,战略是方向,如果错了,越努力我们就会离目标越远。
我们不希望还有类似大连书记说的“要采用革命性举措重构消防安全管理”,这是一种呐喊,也是一种无可奈何,要让基层政府能够解决这一问题,不能在一个地方打转转。

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消防百事通系信息发布平台,消防百事通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