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回到首页] 欢迎来到消防百事通 消防产品  |  APP下载  |  消防工程群  |   手机站    公众号
  • 资讯
  • 问答
  • 文库
0 我要加群
我要投稿
此为临时链接,仅用于文章预览
争论?批判?湿毛巾的实验数据怎么看?
2022-07-27 09:14:11浏览量:165
[加微信:fire114119,邀请你加入消防百事通交流群!]

我长期从事火灾调查工作,却要自封一个“湿毛巾简单论”批判者。

几年前我突然发现一个问题,那就是有些被困火场的人死在了卫生间。从种种迹象来看,毫无疑问,他们跑到卫生间的目的就是为了制取一块湿毛巾。

那时我就在想,“遭遇火灾时,用湿毛巾捂住口鼻,弯腰低姿迅速逃离火场”的宣传可能存在误导。

因为关乎生命,所以特别关注。后来的研究和思考,便使我在火事杂谈里写下多篇文章来讨论湿毛巾的问题。

这便是在全国掀起“湿毛巾大讨论”的由来。

最开始的时候,说实话,阻力非常大。

有人喷我,说人都死了,你怎么知道人家到卫生间就是去制取湿毛巾了?!

有人说我,说湿毛巾是国外成熟经验,国内也做过实验,你怎么说质疑就质疑?

有人怼我,说老百姓随手可取的就是湿毛巾,不用湿毛巾用啥?难道你让他啥也不捂就跑?

为了生命,在所不辞,种种压力我都挺过来了,这是任何一个职业工作者应有的良心。

当时我就在想,我自己错了不怕,大家的眼光是亮的,讨论只能越来越接近真相。

如果连质疑都不去质疑,连讨论都不去讨论,何谈科学精神和社会进步?

幸好,随着讨论的深入,后来接受我的观点的人越来越多了,大青树、靠山屯等都加入了支持的行列。

再后来,央视制片人主动联系我,让我帮助他们策划了几期节目,其中专门谈到火场逃生,所以大家就见到了下面这段实验视频。

2021年的119是个标志性转折。细心的人就会发现,这一年的119,电视上组织小学生用湿毛巾捂口鼻逃生演练的画面变得少多了,代之而来的,是我在央视推出的“条幅模拟烟气层逃生演练”。

应该说,“湿毛巾捂口鼻辅助逃生”的老宣传根深蒂固,直到现在,仍有人在质疑我的批判。

比如,有人说,1体积的水能溶解0.023体积的CO,再加上刚才我发的这段实验视频,这可是科学实验啊,你怎么能说湿毛巾没用呢?

好,咱先不说有用没用的事,咱先回头来看看这个视频。

实验表明:

湿毛巾叠两层,2分钟后,进气CO浓度为2515,出气浓度为2371;6分钟后,进气浓度2521,出气浓度2413。

湿毛巾叠八层,2分钟后,进气CO浓度为2452,出气浓度为2361;6分钟后,进气浓度2524,出气浓度2383。

大家怎么看这个数据呢?这就要用到科学思维。

没有科学思维的人,一看数据便说,你瞧,两层2分钟降了144,6分钟降了108;八层2分钟降了91,6分钟降了141,这说明还是有效果的嘛!

然而,用科学的思维来看,这个数据恐怕有“水分”!

首先,如果按照吸附或溶解的观点看,如果湿毛巾确实有很好的作用,那么就应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来:即,当单层湿毛巾的含水量一定时,湿毛巾层数越多,则其过滤掉的CO则越多。可是,我们看实验结果,双层时2分钟降了144,八层时2分钟却降了91,甚至就连八层的6分钟才降了141,比双层的2分钟144还少3。实验结果与逻辑推理相反,问题出在哪?

其次,从进气浓度看,2515、2521、2452、2524,值差达到72,;从出气浓度看,2371、2413、2361、2383,值差52。72、52,而过滤强度数值分别为144、108、91和141,几乎占去了50%。这种数据分析起来还有意思吗?

再次,大家注意看视频,出气口探测气体处有个空间,这个空间比人体的肺容量要大得多。也就是说,实验时,只要这个空间不是真空,那么,所测到的所谓出气浓度就一定是出气与空间内原有空气的混合浓度,这就意味着所测CO浓度一定比真实的出气浓度要低。

如果你运用了科学思维,你也就发现了上述问题;如果你发现了上述问题,你就不会轻信两层2分钟降了144,6分钟降了108,八层2分钟降了91,6分钟降了141这个结论。

一切科学实验都必须建立在科学方法、科学方案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之上。设备有设备的精密度问题(比如,你不能完全消除测量误差),操作有操作的误差问题(比如,你不能保证两侧实验中湿毛巾的含水量完全相同),分析数据有分析数据的视角问题。

一旦这些问题叠加起来,尤其是当气流浓度都在2300多至2500多之间,而“过滤强度”仅为90多到140多之间时,可以说,这个数据基本上就没了意义。

其实,如果用理论的“矛”来戳理论的“盾”,我们根本用不着做什么实验也能知道湿毛巾在过滤CO时基本没什么用。

如果“通常情况下,1体积的水能溶解0.023体积的CO”成立,那好,假设一块湿毛巾的体积为0.0002立方米,假设这个体积又全是水(把毛巾的体积全当作水),那么它溶解CO的总量为0.0000046立方米。

0.0000046立方米,4.6立方厘米,比一颗鸡蛋稍微大点,而正常成年人的肺活量最小也在2500毫升以上。

即便是这区区4.6立方厘米,你也别高兴得太早。

因为,这不完全是湿毛巾能阻止你吸入的总量。道理很简单,在火灾环境中,CO大量存在,你把一块湿毛巾拿出来,可能还没等你把它捂在鼻子上,CO溶解就已经饱和了。

如果你从正常区域进入到浓烟毒气区域,CO溶解较慢时,达不到抑制吸入的作用,溶解较快时,很快会达到饱和而不能再继续溶解。总之,如果你指望着它净化空气供你呼吸,那你离死就不远了。

再者说,火灾环境中不止CO一种气体,很多气体都想溶解在那块小小的湿毛巾中,谁溶解得过来?

再者说,口鼻处呼吸路径上能起到溶解过滤作用的那点水,也就是能真正对你吸入气体起到作用的那点水,保守估计也不会超过整块湿毛巾的1/10(因为即使叠八层,你的嘴巴和鼻孔的呼吸面积也不可能超过湿毛巾的1/10,除非你说你嘴特大),其他做的都是无用功。

再者说,CO多了,氧气就少了,即使CO能被有效阻止,那因为缺氧也会窒息。

如此说来,如果说关于湿毛巾的科学实验有用的话,我只能说,它恰恰说明了湿毛巾对CO的过滤效果微乎其微,尤其是在火场毒气源源不断供给的情况下,它的作用真的是微乎其微、微乎其微。

有用吗?有用。如果非得吹毛求疵地说它的作用,就像非得说水里有微量的空气一样,不能说是错了。然而,鱼可以在水中游戏,人却只能在水中溺亡,这就是区别。

问题是,技术、战术、战略,我们光盯着一块湿毛巾来研究“技术”问题,那战术呢?战略呢?为什么一着火就必须跑?为什么一跑就必须是湿毛巾?

这些,才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。

注意防火,别着火;安装报警器,早预警;小火快逃、浓烟关门,逃生切记躲火避烟等等,这些才是我们应该大力宣传的东西。

如果谁再宣传“遭遇火灾时,用湿毛巾捂住口鼻,弯腰低姿迅速逃离火场”,那我只能说,你OUT了,更严重一点说,你在害人。

就写这些吧,供大家讨论。

1.jpg

禅哥头像由公众号“蔡叔叔讲画”的蔡广庆老师赞助。特此鸣谢。

禅茶诗书,河北围场人,1998年毕业于河北建筑工程学院,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硕士学位,“湿毛巾简单论”批判者,“五元结构”消防工作体系理论倡导者,曾在武警学院教授《火灾调查》课程,现为全国火灾调查技术学术工作委员会委员、全国消防科普专家、应急管理部火灾调查专家、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客座教授。个人公众号:火事杂谈、十点消防;禅哥抖音:XFHDZSX。

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消防百事通系信息发布平台,消防百事通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
0
条评论
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评论
评论

联系方式 | 加入消防百事通 | 关于消防百事通 | 网站地图

消防知识、消防器材、消防技术、消防法规的学习交流中心 --消防百事通--一起来关注 www.fire114.cn

© 2021 消防百事通 苏ICP备19006513号-1

苏公网安备 32099502000190号